中国司法观察员

中司观察

英语阿拉伯语简体中文荷兰人法语德语印地语意大利语日本语韩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瑞典语希伯来语印尼语越南语泰国人土耳其语马来语

中国网络犯罪调查:侵犯隐私作为犯罪

03年2023月XNUMX日,星期日
分类: 行业见解
参与专家: 国栋杜杜国栋
责任编辑: 袁燕超袁燕超

头像

 

关键外包: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于2009年首次写入我国刑法。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框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
  • 实证研究显示,2017年至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基层法院共作出此类犯罪一审刑事判决166件。
  • 从获取个人信息的方式来看,涉及购买、诈骗、盗窃等非法手段的案件90起,涉及利用职业便利获取个人信息的案件37起。

在我国,涉及个人隐私的网络犯罪被称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早由7年刑法第七条修正案规定,后于2009年刑法第九条修正案中进行修改。

一、法律框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框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司法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犯罪分子非法出售、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或者以盗窃等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 

司法解释是指《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1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法释(10)2017号)第10号。

《司法解释》明确了具体细节。

例如,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人活动详细情况的信息,包括该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等。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信件及联系方式、地址、账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等。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即构成刑事犯罪。 《司法解释》还列出了下列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
  2.  犯罪者出售或提供个人行踪信息,并被他人用来实施犯罪;
  3. 犯罪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仍向他人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4. 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行踪、通讯、信用、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
  5.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讯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可能影响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
  6. 非法获取、出售、提供除第三种情形、第四种情形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的;
  7. 行为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所得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 和
  8. 其他严重情节。 

二. 观察结果

浙江省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法官李楠对全市11个基层法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进行了统计。

在中国,基层人民法院(基层法院)是大多数犯罪案件的一审法院,其中包括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 宁波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GDP位居中国城市第十位。

现将《人民司法》(第10期)刊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罪刑样态》一文摘录如下: 2022)。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大致了解中国此类犯罪的情况。

2017年至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基层法院共作出此类犯罪一审刑事判决166件。

从获取个人信息的方式来看,涉及购买、诈骗、盗窃等非法手段的案件90起,涉及利用职业便利获取个人信息的案件37起。 在涉及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中,典型的情形是合法持有公民个人信息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与他人串通出售个人信息牟利。

从获取的个人信息的利用情况来看,利用该信息进行出售营利的案件72起,用于商业营销的案件32起,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的案件29起,用于诈骗、盗窃、赌博等后续犯罪活动的案件8起, 2 私自调查和非法跟踪他人。

85件判决书中记录了违法者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获得的收益总额,平均每件案件的金额超过41,000元。

156份判决书中记录了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数量,总计648亿条个人信息。 平均每起案件侵犯个人信息超过4.15万条。 从信息类型看,涉及房产信息68起,涉及网络行为信息12起,涉及车辆保有信息11起,涉及股票证券信息6起,涉及房产信息12起,涉及教育信息6起,涉及户籍信息案件9起,涉及位置信息案件3起,涉及通信信息案件3起,可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已渗透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判决涉及被告408人,其中自然人400人,单位8人。 在被指控的自然人中,有312人被判处缓刑,占总数的78%,呈现出对此类犯罪从宽处罚的趋势。

 

照片由 游击队嗡嗡声 on Unsplash

参与专家: 国栋杜杜国栋

另存为PDF

你可能还喜欢

中国刑法正式英文版出版

2023年XNUMX月,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网上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英文版。 全文可在此处获取。

中国发布关于网络欺凌犯罪及违法行为司法解释草案

2023年XNUMX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拟印发的《关于打击网络欺凌犯罪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草案规定,这种行为可以在刑法上被认定为侮辱、诽谤,或者在民法上被认定为侵犯人格权。